某特大桥主桥为连续刚构桥,桥跨布置为(75+6×120+75)M,桥址区地层从上往下依次为洪积土、第四系河流相的粘土、亚粘土及亚砂土、砂卵石土、软岩。主桥均采用钻孔灌注桩基础,每墩位8根桩,对称布置。其中1#、9#墩桩径均为Φ1.5M,其余各墩桩径均为Φ1.8M,所有桩长均为72M。
施工中发生如下事件:
事件一:该桥位处主河槽宽度270M,4#~6#桥墩位于主河槽内,主桥下部结构施工在枯水季节完成,最大水深4.5M。考虑到季节水位与工期安排,主墩搭设栈桥和钻孔平台施工,栈桥为贝雷桥,分别位于河东岸和河西岸,自岸边无水区分别架设至主河槽各墩施工平台,栈桥设计宽度6M,跨径均为12M,钢管桩基础,纵梁采用贝雷桁架、横梁采用工字钢,桥面采用8MM厚钢板,栈桥设计承载能力为60T,施工单位配备有运输汽车、装载机、切割机等设备用于栈桥施工。
事件二:钻孔施工的钻孔及泥浆循环系统示意图如图3-1所示,其中A为泥浆泵、E为钻杆、F为钻机回转装置,G为输送管,泥浆循环如图中箭头所示方向。
事件三:9#墩的1#桩基钻孔及清孔完成后,用测深锤测得孔底至钢护筒顶面距离为74M。水下混凝土灌注采用直径为260MM的钢导管,安放导管时,使导管底口距孔底40CM,此时导管总长为76M,由1.5M、2M、3M三种型号的节段连接而成。根据《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要求,必须保证首批混凝土导管埋置深度为1.0M,如图3-2所示,其中H1为桩孔底至导管底端距离,H2为首批混凝土导管埋置深度,H3为孔内水头(泥浆)顶面至孔内混凝土顶面距离,H1为导管内混凝土高出孔内混凝土顶面的高度,且孔内泥浆顶面与护筒顶面标高持平。混凝土密度为2.4G/CM3,泥浆密度为1.2G/CM3。
图3-1 钻孔泥浆循环系统示意图

图3-2 混凝土灌注示意图

事件四:9#墩的1#桩持续灌注1个小时后,用测深锤测得混凝土顶面至钢护筒顶面距离为36.9M,此时已拆除3M导管5节、2M导管6节,1.5M导管4节。
事件五:某桩基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采取了如下做法:
(1)钻孔过程中,采用空心钢制钻杆。
(2)水下混凝土灌注前,对导管进行水密承压和接头抗拉试验。
(3)泵送混凝土中掺入早强剂。
(4)灌注混凝土过程中注意测量混凝土顶面高程,灌注至桩顶设计标高时即停止施工。
问题:
1.事件一中,补充栈桥施工必须配置的主要施工机械设备。结合地质水文情况,本栈桥施工适合采用哪两种架设方法?
2.写出图3-1中设备或设施B、C、D的名称与该回旋钻机的类型。
3.事件三中,计算H1(单位:M)与首批混凝土数量(单位:M3)
(计算结果保留1位小数,Π取3.14)。
4.计算并说明事件四中导管埋置深度是否符合《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规定?
5.事件五中,逐条判断施工单位的做法是否正确,并改正错误。
【 提建议 】 :
我要纠错
讨论
【正确答案】 :
、振动锤、焊接机,本栈桥施工适合采用履带吊机架设法、悬臂推出法<br)
2.B为泥浆池、C为沉淀池(或沉渣池)、D为钻头,该钻机为正循环回旋钻机
3.H3=74-1-0.4=72.6m,
h1=(72.6×1.2)/2.4=36.3m
首批混凝土数量V=(3.14×1.52×1.4)/4+(3.14×0.262×36.3)/4=4.4m3
4.导管埋置深度=74-36.9-33-0.4=3.7m,导管埋设深度符合规范的“导管埋置深度宜控制在2~6m”的规定。
5.(1)正确
(2)正确;
(3)错误;改正为“掺入泵送剂或减水剂、缓凝剂”
(4)错误,改正为“灌注的桩顶标高应比设计标高高出一定高度,一般为0.5~1.0m,以保证混凝土强度”; align='center'/>
【考生答案】 :
【得分】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