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级建造师考试网

您好,欢迎您进入唯才网考试中心

用户: 匿名  2025年07月15日

返回首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027-88605621

2019二级建造师《公路工程管理与实务》模拟试卷

( 试卷总分:120 分 ; 共有3大题 ; 考试时间:180分钟 )

试卷说明

单选题 : 选项当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答案

多选题 : 每题的备选项中,有2个或2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个错项,错选,本题不得分;少选,所选的每个选项得0.5分

案例解析题 : 用户在提交试卷后,根据该题的答案和解析进行自我评分

第3大题:案例解析题(共80分)

背景资料(20分)
某高速公路M合同段(K17+300~K27+300),主要为路基土石方工程,本地区岩层构成为泥岩、砂岩互层,地表土覆盖层较薄。在招标文件中,工程量清单列有挖方2400000M³(土石比例为6:4),填方249000M³,填方路段填料由挖方路段调运,考虑到部分工程量无法准确确定,因此采用单价合同,由监理工程师与承包人共同计量,土石开挖综合单价16元/M³,施工过程部分事件摘要如下:
事件1:施工单位开挖路基后,发现挖方土石比例与设计文件出入较大,施工单位以书面形式提出设计变更,后经业主、监理、设计与施工单位现场勘察、洽商,设计单位将土石比例调整为3.4:6.6,变更后的土石方开挖综合单价调整为19元/M³,经测算,变更后的项目总价未超过初步设计批准的概算。
事件2:在填筑路堤时,施工单位采用土石混合分层铺筑,局部路段因地形复杂而采用竖向填筑法施工,并用平地机整平每一层,最大层厚40CM,填至接近路床底面标高时,改用土方填筑。
事件3:该路堤施工中,严格质量检验,实测了压实度、纵断高程、宽度、横坡、边坡坡度和平顺度。
问题:
1.《公路工程设计变更管理办法》将设计变更分为哪几种?事件1中的设计变更属于哪一种?说明理由。
2.指出事件2中施工方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正确的施工方法。
3.指出事件3中路堤质量检验实测项目还需补充哪个实测项目?
4.针对该路段选择的填料,在填筑时,对石块的最大粒径应有何要求?
【正确答案】 : (2)事件1中的设计变更属于较大设计变更。
理由:单项变更金额达到720万元(2400000×(19-16)=7200000元),超500万元的规定。
2.(1)不应采用竖向填筑法。
土石路堤只能采用分层填筑,分层压实
(2)不应采用平地机整平。
因含石量为66%,整平应用大型推土机辅以人工进行。
3.弯沉值、中线偏位、平整度。
4.天然土石混合填料中,中硬、硬质石料的最大粒径不得大于压实层厚的2/3;石料为强风化石料或软质石料时,其CBR值应符合规范的规定,石料最大粒径不得大于压实层厚。 align='center'/>
【考生答案】 :     
【得分】 : 0
【本题解析】 :

背景资料(20分)

某施工单位在北方平原地区承建了一段长22KM的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的路基、路面工程,该工程路面结构设计示意图如图2-1所示。


施工中发生如下事件:
事件一:施工单位进场后采用活动板房自建驻地项目部,驻地生活用房建设时充分考虑以人为本的理念;驻地办公用房面积考虑了下列各个部(或室)的要求:项目经理室、书记办公室、项目副经理办公室、各职能部门办公室(质检部、合同部、技术部、财务部、安全部等)、综合办公室、医务室、保安室、档案资料室、打印复印室……
事件二:施工单位在基层施工前,进行了各项标准试验,其中路面基层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配合比设计流程图如图2-2所示。


事件三:滑模摊铺机起步时,先开启振捣棒,在2~3MIN内调整到适宜振捣频率,使进入挤压板前缘拌和物振捣密实,无大气泡冒出,方可开动滑模机平稳推进摊铺。因滑模摊铺机未配备自动插入装置(DBI),传力杆无法自动插入。
事件四:为保证工期,施工单位采用2台滑模摊铺机分左右幅同时组织面层施工,对行车道与硬路肩进行整体滑模摊铺。施工单位配置的每台摊铺机的摊铺速度为120M/H,时间利用系数为0.7,施工单位还配置了专门的水泥混凝土搅拌站,搅拌站生产能力为500M³/H。(滑模摊铺机生产率公式为:Q=1000HBVPKB (M³/H),公式中H为摊铺厚度,B为摊铺宽度)。
问题:
1.写出图2-1中A的名称以及图2-2中检测参数3可采用的试验方法。
2.补充事件一中驻地办公用房面积考虑时缺少的部(或室)。
3.写出图2-2步骤二中B设计、步骤四中C参数的名称。
4.事件三中传力杆应采用什么方法施工?传力杆应该采用什么样的钢筋?
5.施工单位配置的水泥混凝土搅拌站能否满足滑模摊铺机的生产率?说明理由。

【正确答案】 : 2.缺少:项目总工程师办公室、工地试验室和会议室。
3.B设计是:目标配合比设计。C参数是:合理含水率。
4.采用前置支架法施工。应该采用光圆钢筋。
5.水泥混凝土搅拌站能满足滑模摊铺机的生产率;
因为:每台摊铺机生产效率Q=1000×0.26×11×0.12×0.7=240.24m³/h,
则两台摊铺机生产效率为:240.24×2=480.48m³/h
480.48m³/h<500m³/h(搅拌站生产能力),所以能满足滑模摊铺机的生产率。 align='center'/>
【考生答案】 :     
【得分】 : 0
【本题解析】 :

背景资料(20分)

某特大桥主桥为连续刚构桥,桥跨布置为(75+6×120+75)M,桥址区地层从上往下依次为洪积土、第四系河流相的粘土、亚粘土及亚砂土、砂卵石土、软岩。主桥均采用钻孔灌注桩基础,每墩位8根桩,对称布置。其中1#、9#墩桩径均为Φ1.5M,其余各墩桩径均为Φ1.8M,所有桩长均为72M。
施工中发生如下事件:
事件一:该桥位处主河槽宽度270M,4#~6#桥墩位于主河槽内,主桥下部结构施工在枯水季节完成,最大水深4.5M。考虑到季节水位与工期安排,主墩搭设栈桥和钻孔平台施工,栈桥为贝雷桥,分别位于河东岸和河西岸,自岸边无水区分别架设至主河槽各墩施工平台,栈桥设计宽度6M,跨径均为12M,钢管桩基础,纵梁采用贝雷桁架、横梁采用工字钢,桥面采用8MM厚钢板,栈桥设计承载能力为60T,施工单位配备有运输汽车、装载机、切割机等设备用于栈桥施工。
事件二:钻孔施工的钻孔及泥浆循环系统示意图如图3-1所示,其中A为泥浆泵、E为钻杆、F为钻机回转装置,G为输送管,泥浆循环如图中箭头所示方向。
事件三:9#墩的1#桩基钻孔及清孔完成后,用测深锤测得孔底至钢护筒顶面距离为74M。水下混凝土灌注采用直径为260MM的钢导管,安放导管时,使导管底口距孔底40CM,此时导管总长为76M,由1.5M、2M、3M三种型号的节段连接而成。根据《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要求,必须保证首批混凝土导管埋置深度为1.0M,如图3-2所示,其中H1为桩孔底至导管底端距离,H2为首批混凝土导管埋置深度,H3为孔内水头(泥浆)顶面至孔内混凝土顶面距离,H1为导管内混凝土高出孔内混凝土顶面的高度,且孔内泥浆顶面与护筒顶面标高持平。混凝土密度为2.4G/CM3,泥浆密度为1.2G/CM3。

图3-1  钻孔泥浆循环系统示意图

图3-2 混凝土灌注示意图


事件四:9#墩的1#桩持续灌注1个小时后,用测深锤测得混凝土顶面至钢护筒顶面距离为36.9M,此时已拆除3M导管5节、2M导管6节,1.5M导管4节。
事件五:某桩基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采取了如下做法:
(1)钻孔过程中,采用空心钢制钻杆。
(2)水下混凝土灌注前,对导管进行水密承压和接头抗拉试验。
(3)泵送混凝土中掺入早强剂。
(4)灌注混凝土过程中注意测量混凝土顶面高程,灌注至桩顶设计标高时即停止施工。

问题:
1.事件一中,补充栈桥施工必须配置的主要施工机械设备。结合地质水文情况,本栈桥施工适合采用哪两种架设方法?
2.写出图3-1中设备或设施B、C、D的名称与该回旋钻机的类型。
3.事件三中,计算H1(单位:M)与首批混凝土数量(单位:M3)
(计算结果保留1位小数,Π取3.14)。
4.计算并说明事件四中导管埋置深度是否符合《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规定?
5.事件五中,逐条判断施工单位的做法是否正确,并改正错误。

【正确答案】 : 2.B为泥浆池、C为沉淀池(或沉渣池)、D为钻头,该钻机为正循环回旋钻机
3.H3=74-1-0.4=72.6m,
h1=(72.6×1.2)/2.4=36.3m
首批混凝土数量V=(3.14×1.52×1.4)/4+(3.14×0.262×36.3)/4=4.4m3
4.导管埋置深度=74-36.9-33-0.4=3.7m,导管埋设深度符合规范的“导管埋置深度宜控制在2~6m”的规定。
5.(1)正确
(2)正确;
(3)错误;改正为“掺入泵送剂或减水剂、缓凝剂”
(4)错误,改正为“灌注的桩顶标高应比设计标高高出一定高度,一般为0.5~1.0m,以保证混凝土强度”; align='center'/>
【考生答案】 :     
【得分】 : 0
【本题解析】 :

背景资料(20分)

某公路隧道设计为双向四车道分离式隧道,沥青混凝土路面。隧道合同总工期为36个月。左右隧道分别长4855M,中线间距30M,隧道最大埋深850M,纵坡为3%人字坡。其地质条件为:岩性为砂岩、石灰岩,局部有煤系地层;穿越F1、F2、F3三条断层;地下水发育。左右洞围岩级别均为:II级3415M,III级540M,IV级310M,V级590M。在距进口2100M(对应里程K27+850)处设计了一座斜井,斜井长450M,向下纵坡5~8%。隧道纵断面示意图及平面布置示意图分别见图1、图2。

图2  平面布置示意图

施工中发生如下事件:
事件一:施工单位进场后,经现场调查发现,进口处为深沟,且跨沟桥台位于隧道洞口。经综合考虑,施工单位提出了设计变更方案,在距进口280M处增设一条长150M的横洞(见图2)。
事件二:施工单位根据地质条件和施工水平,采用钻爆法开挖施工、无轨运输。施工计划进度指标为:II级围岩开挖支护130M/月,III级围岩开挖支护90M/月,IV级围岩开挖支护70M/月,V级围岩开挖支护30M/月,二次衬砌144M/月。施工准备3个月,二次衬砌及沟槽施工结束滞后于开挖支护1个月,路面铺筑及交通、机电工程施工2个月,横洞施工4个月,斜井施工6个月,不确定因素影响工期1个月。进出洞口所增加的时间已综合考虑,不再单独计算。
事件三:根据现场情况,相关单位拟保留横洞而取消斜井。
事件四:由出口掘进的工作队,在开挖进洞5个月后由环形开挖留核心土法改为全断面法施工。

问题
1.在有斜井和横洞的情况下,本隧道最多有几个开挖面同时施工?并在平面布置示意图上用箭头标明掘进方向(需在答题卡上复制平面布置示意图作答)。
2.分析事件一中施工单位提出增设进口横洞的理由。
3.根据事件二给出的条件,在事件三中保留横洞而取消斜井的情况下,计算隧道施工最短工期。(计算结果以月为单位,保留一位小数)
4.根据提供的地质信息,本隧道由地质引起的主要施工安全危险源有哪些?
5.事件四中,改变后的开挖方法是否合理?说明理由。

【正确答案】 :

1.10个


2.因为进口端为深沟,所以无施工场地,且与桥台施工相互干扰,因此增加横洞可以为进主洞施工提供进洞条件;同时还可以增加工作面,进一步保证了施工工期。
3.(1)横洞施工4个月期间,隧道出口开挖掘进长度=30×3+70×1=160m
(2)横洞工区和出口工区同时相向施工的各级围岩长度
Ⅱ级围岩长度=[2030-(280-50-60-40-30-60)+1385]=3375m
Ⅲ级围岩长度=210+210+60=480m
Ⅳ级围岩长度=50+50+50=150m
Ⅴ级围岩长度=320+[100-(160-70-80)]=410m
(3)横洞工区和出口工区同时相向施工的工期
=(3375/130+480/90+150/70+410/30)/2=23.6月
(4)总工期=3+4+23.6+2+1+1=34.6月
4.地质引起的主要施工安全危险源为:洞口段、浅埋段、断层破碎带、岩层接触带、岩溶、地下涌水、瓦斯地段。
5.不合理。
因为开工5个月后的开挖进度为30×4+70×1=190m,正处于Ⅴ级围岩,不能用全断面法施工。

【考生答案】 :     
【得分】 : 0
【本题解析】 :
本大题共有 4 道小题 ,当前页: 1 / 1总页数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本大题所有小题如下:
您目前得分:21.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