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级建造师考试网

您好,欢迎您进入唯才网考试中心

用户: 匿名  2025年07月17日

返回首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027-88605621

2019年一级建造师《公路工程管理与实务》模拟测试(五)

( 试卷总分:160 分 ; 共有3大题 ; 考试时间:240分钟 )

试卷说明

单选题 : 选项当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答案

多选题 : 每题的备选项中,有2个或2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个错项,错选,本题不得分;少选,所选的每个选项得0.5分

案例解析题 : 用户在提交试卷后,根据该题的答案和解析进行自我评分

第3大题:案例解析题(共120分)

【案例题1】(20分)
某路桥公司中标承包了某高速公路工程后,组成了以公司副总经理为项目经理的项目经理部,下设技术部、材料部、合同部、财务部等。
(1)技术部在对收集的施工技术资料、施工定额及概预算资料、施工组织管理工作的有关政策规定、环境保护规定、公司对该工程施工的有关规定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编制了路基施工技术、路面工程、桥梁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
(2)在路基施工技术的施工组织设计中,K0+000~K5+875段为填土路堤。采用水平分层填筑法施工,要求每层填料布料均匀,松铺厚度不超过50 cm,施工程序为:取土→运输→推土机初平→压路机碾压→平地机整平。
(3) K5+875~K10+950段路基为土石路堤,分层填筑,分层压实。经试验,该路段含石量在50%左右,按土石直接铺筑;松铺厚度控制在100 cm以内,一直填筑到路堤设计标高。
(4)为保证施工质量,对路基施工技术施工的质量控制关键点设置为:①施工放样与断面测量;②路基原地面处理;③路基横坡要满足要求;④分层填筑、分层压实。
【问题】:
1.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前,技术部还应该收集哪些资料?
2.土方路基施工技术的施工组织设计中存在哪些问题?
3.该段土石路堤填筑存在哪些问题?
4.完善路基施工的质量控制关键点的内容。
【正确答案】 : 2.存在的问题有:每层填料布料的松铺厚度不超过50cm是错误的,应该为不超过30cm;施工程序中平地机整平应该在压路机碾压之前。
3.松铺厚度应控制在40cm以内,而不是100cm;土石一直填筑到路堤设计标高错误,应在接近路堤标高时,采用土方填筑。
4.路基施工的质量控制关键点还有:使用合格的原材料;正确确定土的最佳含水量和最大干密度;每层松铺厚度要满足要求。 align='center'/>
【考生答案】 :     
【得分】 : 0
【本题解析】 :

【案例题2】(20分)
某高速公路M合同段,路面采用沥青混凝土,路线长为19.2 km。该路地处平原地区,路基横断面以填方3~6 m高的路堤为主,借方量大,借方的含石量为40%~60%。地表层以黏土为主,其中K7+200~K9+800段,地表层土厚为7~8 m,土的天然含水量为40%~52 010,地表无常年积水,孔隙比为1.2~1. 32,属于典型的软土地基。结合实际情况,经过设计、监理、施工三方论证,决定采用袋装砂井进行软基处理,其施工工艺包括沉入砂袋、机具移位、打入套管、埋砂袋头、机具定位、拔出套管及整平原地面。
在施工过程中,针对此工艺,施工单位制定了如下的施工规定:
(1)砂袋入井应采用桩架吊起垂直放入。
(2)套管起拔时应垂直起吊,防止损坏砂袋,若是损坏,应及时进行修补。
(3)砂袋顶部埋人砂垫层的长度不应小于0.5 m,应倾斜埋入。
针对土石填筑工程,项目部根据作业内容选择了推土机、铲运机、羊足碾、布料机、压路机、洒水车、平地机和自卸汽车以及滑模摊铺机等机械设备。在铺筑沥青混凝土路面面层时,因沥青混凝土摊铺机操作失误致使一工人受伤,并造成设备故障。事故发生后,项目部将受伤工人送医院治疗,并组织人员对设备进行了抢修,使当天铺筑工作顺利完成。
【问题】:
1.本项目若采用抛石挤淤的方法处理软基,是否合理?说明理由。
2.根据背景材料所述,按施工的先后顺序列出袋装砂井的施工工艺。
3.判断施工单位制定的袋装砂井的施工规定是否正确,若不正确,请改正。(请逐条回答)
4.针对土石填筑施工,项目部所选择的机械是否妥当?说明理由。
【正确答案】 : 2.整平原地面→机具定位→打入套管→沉人砂袋→拔出套管→机具移位→埋砂袋头。
3.(1)正确。
(2)错误。改正:套管起拔时应垂直起吊,防止损坏砂袋;当发生砂袋带出或损坏时,应在原孔的边缘重新打入。
(3)错误。改正:砂袋顶部埋入砂垫层的长度不应小于0.3m,应竖直埋人,不得横置。
4.不妥当。不应选择布料机和滑模摊铺机。 align='center'/>
【考生答案】 :     
【得分】 : 0
【本题解析】 :

【案例题3】(20分)
某主跨为4×100 m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箱梁桥,箱梁混凝土标号为C40。某施工单位承接该工程,上部结构采用满堂式支架现浇施工,泵送混凝土。主墩基础采用直径为2.2 m的钻孔灌注桩,设计深度为25 m,采用旋挖钻机钻孔。其主要工序有A、制备泥浆、钻孔、B、钢筋笼制作与吊装以及灌注水下混凝土等。
施工单位设置的钻孔灌注桩质量控制点有桩位坐标、垂直度、孔径、钢筋笼接头质量。在施工过程中,发生了桩体破坏事故,根据灌注混凝土的实际情况,项目部及时采取了相应措施:
(1)考虑到灌注时间较长,在混凝土中加入缓凝剂。为避免混凝土离析,混凝土坍落度控制在10~15 cm。
(2)首批混凝土灌注后埋置导管的深度为1.2 m,在随后的灌注过程中,导管的埋置深度为3m。
(3)当灌注混凝土进行到23 m时,发现导管埋管,但堵塞长度较短,施工人员采取用型钢插入导管的方法疏通导管。
(4)当灌注到27 m时,导管挂在钢筋骨架上,施工人员采取了强制提升的方法;之后继续灌注混凝土直到完成。养生后经检测发现断桩。
在进行支架施工时,对预拱度设置考虑了以下因素:
(1)卸架后上部构造本身及活载一半所产生的竖向挠度;
(2)支架在荷载作用下的弹性压缩挠度;
(3)支架在荷载作用下的非弹性压缩挠度;
(4)由混凝土收缩及温度变化而引起的挠度。
【问题】:
1.写出钻孔灌注桩的施工工序A、B的名称,并简单描述A的作用。
2.指出钻孔灌注桩主要的质量控制点的漏项。
3.请指出采取的四条措施是否正确?如不正确,请指出并改正。(请逐条回答)
4.简述在事故中,产生断桩的原因及预防措施(至少写出两条)。
5.上述施工预拱度设置考虑的因素是否完善?说明理由。支架预压对预拱度设置有何作用?
【正确答案】 : 2.清孔质量、水下混凝土的灌注质量。
3.(1)为避免混凝土离析,混凝土坍落度控制在10~15cm不正确。应改为:为避免混凝土离析,混凝土坍落度控制在18~22cm。
(2)正确。
(3)正确。
(4)导管挂在钢筋骨架上,施工人员采取了强制提升的方法错误,应改为:导管挂在钢筋骨架上,应设法转动导管,使之脱离钢筋笼。
4.原因之一:混凝土坍落度太小,骨料太大,运输距离过长,混凝土和易性差,致使导管堵塞,疏通堵管再浇筑混凝土时,中间就会形成夹泥层。
预防措施:混凝土配合比应严格按照有关水下混凝土的规范配制,并经常测试坍落度,防止导管堵塞。
原因之二:计算导管埋管深度时出错,或盲目提升导管,使导管脱离混凝土面,再浇筑混凝土时,中间就会形成夹泥层。
预防措施:严禁不经测算盲目提拔导管,防止导管脱离混凝土面。
原因之三:钢筋笼将导管卡住,强力拔管时,使泥浆混入混凝土中。
预防措施:钢筋笼主筋接头要焊平,以免提升导管时,法兰挂住钢筋笼。
5.不完善,设置预拱度时还应考虑支架在荷载作用下的非弹性沉陷和张拉上拱的影响。
支架预压的目的是为了收集支架地基的变形数据,作为设置预拱度的依据。 align='center'/>
【考生答案】 :     
【得分】 : 0
【本题解析】 :

【案例题4】(30分)
某高速公路隧道最大埋深约为130m,设计净高为5.0m,净宽为14.0m,隧道长为940 m。隧道区域内主要为微风化黑云母+长花岗岩,局部有微风化黄斑岩脉穿插。围岩以Ⅳ~V类为主,进口段为Ⅱ~Ⅲ类围岩,岩体裂隙不甚发育,稳定性较好。隧道区域内地表水不发育,区域内以基岩裂隙水为主,浅部残坡积层赋存松散岩类孔隙水,洞口围岩变化段水系较发育。施工单位采用新奥法施工,Ⅱ~Ⅲ类围岩采用松动爆破方案,Ⅳ~V类围岩采用定向爆破方案。施工单位结合该隧道的特点进行了施工组织设计,其中:
(1)为防止地表水危及隧道施工安全,进洞50 m左右后,开始做洞口工程。对于Ⅱ~Ⅲ类围岩,二次衬砌距掌子面的距离不得大于70 m;
(2)为满足防尘要求,项目部采取了“湿式凿岩标准化,个人防护普遍化”。
施工单位项目部实行安全责任目标管理,决定由专职安全员对隧道安全生产全面负责。
施工过程中要求电钻工戴棉纱手套,穿绝缘胶鞋;隧道开挖及衬砌作业堤段的照明电压为110--220V。
【问题】:
1.根据本隧道围岩状况,施工单位采用的爆破方案是否正确?应采取何种爆破方法?
2.试述隧道钻爆方法有几种炮眼?每种爆破方法首先起爆的是什么炮眼?
3.改正施工组织设计的第(1)条错误做法。
4.第(2)条措施中,隧道防尘措施不完整,请补充。
5.指出施工单位在施工安全管理方面的错误做法并改正。
【正确答案】 : 2.掏槽眼、辅助眼、周边眼;预裂爆破首先起爆的是周边眼,光面爆破首先起爆的是掏槽眼。
3.“进洞50m左右后,开始做洞口工程”错误,应改为:掘进前首先做好洞口工程。
“对于Ⅱ~Ⅲ类围岩,二次衬砌距掌子面的距离不得大于70m”错误,应改为:二次衬砌距掌子面的距离Ⅳ级围岩不得大于90m。
4.机械通风正常化;喷雾洒水正规化。
5.①错误:由专职安全员对隧道的安全生产全面负责。
改正:由施工单位主要负责人对隧道的安全生产全面负责。
②错误:电钻工应戴棉纱手套。
改正:电钻工应戴绝缘手套。
③错误:照明电压为110~220V。
改正:照明电压应不大于36V。 align='center'/>
【考生答案】 :     
【得分】 : 0
【本题解析】 :

【案例题5】(30分)

某公路工程,合同造价4 800万元,合同工期为25个月。施工合同签订后,施工单位向监理提交了工程进度计划,并得到监理批准。施工单位编制的双代号网络计划图如下图所示。


【问题】:
1.该网络计划能否满足合同工期要求?为什么?
2.为确保工程按期完工,哪些施工过程应作为重点控制对象?为什么?
3.该计划执行7个月后,经监理工程师检查发现,施工过程C和施工过程D已完成,而施工过程E将拖后2个月。此时施工过程E的实际进度是否影响总工期?为什么?
4.如果实际进度确实影响到总工期,为保证总工期不延长,对进度计划的调整方法有哪些?
5.施工过程E的实际进度拖后2个月后,如果采取以下两种调整方案:
(1)组织施工过程H、I、K进行流水施工。各施工过程中的施工段及其流水节拍见下表。

则施工过程H、I、K的流水施工工期是多少?此时工程总工期能否满足原合同工期的要求?为什么?
(2)压缩某些施工过程的持续时间。各施工过程的直接费用率及最短持续时间见下表。


则在不改变各施工过程逻辑关系的前提下,原进度计划的最优调整方案是什么?为什么?此时直接费用将增加多少万元?

【正确答案】 : 2.工作A、E、H、I、K应作为重点控制对象,因为其为关键工作。
3.影响总工期,且影响2个月,因为E工作的总时差为0。
4.调整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改变某些T作之间的逻辑关系,缩短工期;第二种,压缩关键工作的持续时间,缩短工期。
5.(1)采用累加数列错位相减取大差法计算流水步距,则:
工作H与工作I的步距计算:工作H与工作I的步距为4个月。
工作I与工作K的步距计算:工作I与工作K的步距为1个月。
施工过程H、I、K的流水施工工期=∑K+Tn=[(4+1)+6]个月=11个月;
施工过程H、I、K进行流水施工以后,原关键线路A→E→H→I→K的总持续时间为(4+3+2+11)个月=20个月,关键线路发生变化,新的关键线路有两条,即线路A→E→H→I→L和线路A→E→H→J→L,计算工期都等于23个月(分别4+3+2+4+5+5=23;4+3+2+7+2+5=23),满足合同工期要求。
(2)原进度计划的最优调整方案是先将关键工作K压缩1个月,再将关键工作I压缩1个月。
第一次压缩之前,在关键线路H→I→K上,关键工作K的直接费率最小,所以将关键工作K压缩1个月,增加直接费4万元,压缩后关键线路有两条,即线路H→I→K和线路H→I→L,此时有三种压缩方案,即压缩工作H、工作I和同时压缩工作K、L,由于压缩工作I的直接费最小,因此将工作I压缩1个月,增加直接费4.5万元。经过两次压缩后,计算工期为25个月,总计增加直接费8.5万元。 align='center'/>
【考生答案】 :     
【得分】 : 0
【本题解析】 :
本大题共有 5 道小题 ,当前页: 1 / 1总页数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本大题所有小题如下:
您目前得分:4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