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级建造师考试网

您好,欢迎您进入唯才网考试中心

用户: 匿名  2025年04月29日

返回首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027-88605621

2019年二级建造师《市政工程管理与实务》考前冲刺卷(三)

( 试卷总分:120 分 ; 共有3大题 ; 考试时间:180分钟 )

试卷说明

单选题 : 选项当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答案

多选题 : 每题的备选项中,有2个或2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个错项,错选,本题不得分;少选,所选的每个选项得0.5分

案例解析题 : 用户在提交试卷后,根据该题的答案和解析进行自我评分

第3大题:案例解析题(共80分)

【案例题1】(20分)

某市政工程公司承建城市主干道改造工程,主要内容为:主线高架桥梁、匝道桥梁、挡土墙及引道,如图3-1所示。桥梁基础采用钻孔灌注桩。上部结构为预应力混凝土连续
箱梁,采用满堂支架法现浇施工。边防撞护栏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施工期间发生如下事件:
事件一:在工程开工前,项目部会同监理工程师,根据《城市桥梁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2-2008等确定和划分了本工程的单位工程(子单位工程)、分部分项工程
及检验批。
事件二:在施工安排时,项目部认为主线与匝道交叉部位及交叉口以东主线和匝道并行部位是本工程的施工重点,主要施工内容有:匝道基础及下部结构、匝道上部结构、主线基础及下部结构(含B匝道BZ墩)、主线上部结构。在施工期间需要多次组织交通导行,因此必须确定合理的施工顺序。项目部经仔细分析确认施工顺序如下所示。
①→交通导行→②→交通导行→③→交通导行→④
施工作业流程图另外项目部配置了边防撞护栏定型组合钢模板,每次可浇筑边防撞护栏长度200米,每四天可周转一次。在上部结构基本完成后开始施工边防撞护栏,直至施工完成。
问题:
1.事件一中,本工程的单位(子单位)工程有哪些?
2.指出钻孔灌注桩验收的分项工程和检验批。
3.图3-2中①、②、③、④分别对应哪项施工内容?
4.事件二中,边防撞护栏的连续施工至少需要多少天?(列式分步计算)

 

【正确答案】 : 2.钻孔灌注桩验收的分项工程和检验批:
分项工程:机械挖孔;钢筋笼制作安装;灌注混凝土。
检验批:每根桩为一个检验批。
3.图2-9中,①对应:主线基础及下部结构(含B匝道BZ墩);②对应:匝道基础及下部结构;③对应:主线上部结构;④对应:匝道上部结构。
4.需设置边防撞护栏的总长度=A主线桥梁长度的2倍(不考虑主线中间的隔离带)+匝道B长度的2倍+匝道C长度的2倍+挡土墙长度的2倍900×2+360×2+150×2+90×2=3000m。项目部配置的边防撞护栏定型组合钢模板每次可浇筑200m,每4天周转一次,所以:3000÷200×4=60d。即,边防撞护栏连续施工至少需要的天数为60天。
align='center'/>
【考生答案】 :     
【得分】 : 0
【本题解析】 :

【案例题2】(20分)
背景资料:
某城市桥梁工程,采用钻孔灌注桩基础,承台最大尺寸为:长8m,宽6m,高3m,梁体为现浇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箱梁。跨越既有道路部分,梁跨度30m,支架高20m。
桩基钻孔及清孔完成后,用测深锤测得孔底至钢护筒顶面距离为24m。桩身混凝土浇筑前,项目技术负责人到场就施工方法对作业人员进行了口头交底,随后立即进行1号桩桩身混凝土浇筑,水下混凝土灌注采用直径为280mm的钢导管,安放导管时,使导管底口距离孔底30cm,导管总长度26m。持续灌注1个小时后,用测深锤测得混凝土顶面至钢筒顶面距离为11.6m,此时已拆除2m导管4节。浇筑过程中,拔管指挥人员因故离开现场。后经检测表明1号桩出现断桩。在后续的承台、梁体施工中,施工单位采取了以下措施:
(1)针对承台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编制了专项方案,采取了如下防裂缝措施:
①混凝土浇筑安排在一天中气温较低时进行;
②根据施工正值夏季的特点,决定采用浇水养护;
③按规定在混凝土中适量埋入大石块。
(2)项目部新购买了一套性能较好、随机合格证齐全的张拉设备,并立即投入使用。
(3)跨越既有道路部分为现浇梁施工,采用支撑间距较大的门洞支架,为此编制了专项施工方案,并对支架强度作了验算。
【问题】
1.指出项目技术负责人在桩身混凝土浇筑前技术交底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正确做法。
2.指出背景中桩身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的错误之处,并改正。
3.计算并说明水下灌注中导管埋置深度是否符合规定?
4.补充大体积混凝土裂缝防治措施。
5.施工单位在张拉设备的使用上是否正确?说明理由。
6.关于支架还应补充哪些方面的验算?
【正确答案】 : 正确做法:技术交底应书面进行,技术交底资料应办理签字手续,并归档。
2.桩身混凝土灌注过程中拔管指挥人员离开现场是错误的,正确的做法是:拔管应有专人负责指挥。
导管埋深保持在0.5~1.0m左右也不正确,正确的做法是:导管埋置深度宜控制在2~6m,并经常测探井孔内混凝土面的位置,及时地调整导管埋深。
3. 导管此时的埋深为24-0.3-4×2-11.6=4.1m
规范规定混凝土应连续灌注,导管的埋置深度宜控制在2~6m,4.1m在规定范围内,因此符合规定。
4.减少浇筑层厚度;优先选用水化热较低的水泥;在保证混凝土强度等级的前提下,减少水泥用量,冷却集料或加入冰块;在混凝土中埋设冷却水管,通水冷却;采取温控措施,加强测温工作并实施监控。
5.不正确。因为,张拉设备本身应经主管部门授权的法定计量技术机构校验合格;张拉机具应与锚具配套使用,并应在进场时进行检查和校验。
6.还应验算支架的刚度和稳定性。 align='center'/>
【考生答案】 :     
【得分】 : 0
【本题解析】 :

【案例题3】(20分)
背景资料:
某城镇快速路M合同段(K17+300~K27+300),主要为路基土石方工程,本地区岩层构成为泥岩、砂岩,地表土覆盖层较薄。在招标文件中,工程量清单列有挖方2400000立方米 (土石比例为6:4),填方2490000立方米,填方路段填料大部分由挖方路段调运,考虑到部份工程量无法准确确定,因此采用单价合同,由监理工程师与承包人共同计量,土石开挖综合单价为16元/m³。施工过程部分事件摘要如下:
事件1:施工单位开挖路基后,发现挖方土石比例与设计文件出入较大,施工单位以书面形式提出设计变更,后经业主、监理、设计与施工单位现场勘察、洽商,设计单位将土石比例调整为3.4:6.6,变更后的土石方开挖综合单价调整为19元/m³。经测算,变更后的项目总价未超过初步设计批准的概算。
事件2:碾压完成后,在压实度检测时,发现路基边缘压实度不足,施工单位在后续施工段采取预防措施如下:(1)超宽填筑300mm;(2)控制碾压工艺,保证机具碾压到边。路基边缘碾压完成后,项目部将扩大范围的工程量向监理工程师提出计量付款申请。
事件3:采购材料前,施工单位项目部材料采购部门填写了《材料试验通知单》,并交项目部试验室,由供材单位将试验样品配合采购人员及试验人员送至项目部试验室,然后进行性能试验。经试验合格后,项目部与供应方签订了供应合同。
事件4:施工过程中,材料运至工地后,试验人员检查了出厂合格证,并认真核对供应商提供的检测报告上的数据,确认合格后,用于该工程。监理工程师要求重新验证材料质量,造成工期延长5d,费用增加8000元,为此施工单位提出索赔。
【问题】
1.计算设计变更额为多少。
2.指出事件2中施工单位所采取的预防措施中的错误之处,并补充预防措施。
3.对于事件2中提出的计量付款申请,监理工程师是否应同意?说明理由。
4.指出事件3项目部的错误做法,并给出正确做法。
5.针对事件4中,施工单位的索赔申请是否会得到批复?说明理由。
【正确答案】 : 2.错误之处:超宽填筑300mm;
正确做法:超宽填筑500mm。
预防措施补充:(1)认真控制碾压顺序,确保轮迹重叠宽度和段落搭接超压长度;
(2)提高路基边缘带压实遍数,确保边缘带碾压频率高于或不低于行车带。
3.不应同意。根据计量原则,超过图纸所示或监理工程师指示的任何长度、面积或体积,均不予计量。该部分工程量的超出不在图纸范围内,是承包人为了保证施工质量采取的技术措施,应由承包人承担。
4.错误做法:由供材单位将试验样品配合采购人员及试验人员送至项目部试验室,然后进行性能试验不妥;
正确做法:由试验室主任指派试验人员配合材料采购人员到货源处取样,然后进行性能试验。经试验合格后,项目部与供应方签订了供应合同。
5.不会得到批复。
材料运至工地后,施工单位仅凭供货商提供的检测报告上的数据就认定质量合格的做法错误。
正确做法:试验室对进场的该批原材料应按施工技术规定的批量和项目进行检测试验,检验合格,材料方可用于施工。 align='center'/>
【考生答案】 :     
【得分】 : 0
【本题解析】 :

【案例题4】(20分)
背景资料:
某公司项目部承建一供水扩建工程,主要内容为新建一座钢筋混凝土地下水池,长40m、宽32m、池体深13.5m,基坑与邻近建筑物距离2.6m,地层土为黏土,地下水位于地表以下0.5m。设计要求基坑用地下连续墙作为围护结构。项目部编制了详细的施工组织设计,其中水池浇筑方案包含控制混凝土入模温度,控制配合比和坍落度,内外温差控制在20℃内。
项目部编制的施工组织设计按程序报批,A公司主管部门审批时发现下列问题:
(1)方案中的地下连续墙施工工序为:开挖导沟-修筑导墙-开挖沟槽(注入泥浆)-清除槽底淤泥和残渣-吊放接头管。
(2)项目部编制了基坑监测方案,并且决定自行监测,监测方案由上一级主管部门签字认可后实施。
(3)因施工结构位于供水厂内,不属于社会环境,而不搭设围挡,存在事故隐患。
(4)为增加混凝土和易性,项目部技术负责人经与现场监理协商将混凝土设计配合比的每立方米混凝土水泥用量由计算用量340kg调至390kg。墙体施工进入高温期,浇筑时混凝土入模温度达到28℃,墙体养护14d后拆除模板发现有数条纵向宽0.3mm左右的裂纹。
(5)施工组织设计中考虑了围护桩变形,在监测方案中重点针对地下连续墙顶部、深部的水平位移进行监控。
【问题】
1.补充方案中地下连续墙的工序。
2.项目部监测方案编制及审批过程中存在哪些不妥?
3.供水厂厂内施工是否需要搭设围挡?说明理由。
4.根据背景分析墙体产生裂缝的原因。
5.基坑监测的主要对象除围护结构变形外,还应有哪些监测项目?
【正确答案】 : 2.基坑监测方案应由建设方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第三方对基坑工程实施现场监测。
应由监测单位编制监测方案,监测方案需经建设方、设计方、监理方等认可,必要时还需与基坑周边环境涉及的有关单位协商一致后方可实施。
3.需要搭设围挡。厂区内从业人员较多,不安全因素也多按照文明施工的要求,施工单位应当做好施工现场安全保卫工作,在现场周边设立围护设施,保证不让非施工人员进入施工现场,以免意想不到的事件发生。
4.产生裂缝的原因应有:
(1)由于增加了水泥用量,加大了水化热影响。
(2)高温期湿润养护时间均不得小于28d。
(3)未设置后浇带。
5.本工程基坑与邻近建筑物距离2.6m,如果支护结构破坏、土体失稳或过大变形将对周边环境产生严重影响,本基坑开挖深度已达13.5m,属于二级基坑,监测的主要对象除地下连续墙顶部、深部的水平位移外,还应有的监测项目为:周围建筑物、地下管线变形,地下水位,地下连续墙顶部竖向位移,立柱结构竖向位移,支撑轴力,地表沉降等。
align='center'/>
【考生答案】 :     
【得分】 : 0
【本题解析】 :
本大题共有 4 道小题 ,当前页: 1 / 1总页数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本大题所有小题如下:
您目前得分:30.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