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级建造师考试网

您好,欢迎您进入唯才网考试中心

用户: 匿名  2025年08月14日

返回首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027-88605621

2016年环评工程师《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考试真题

( 试卷总分:160 分 ; 共有1大题 ; 考试时间:180分钟 )

试卷说明

案例解析题 : 用户在提交试卷后,根据该题的答案和解析进行自我评分

第1大题:案例解析题(共160分)

【案例题1】(20分)

西北地区某市拟建一城市供水项目,由取水工程、净水厂工程及输水工程组成。取水工程包括水源取水口、取水泵房和原水输水管线。取水口设在A水库取水池内,取水泵房位于取水池北侧500m,原水输水管线由取水口至城区净水厂,全长28km。净水厂工程包括净水厂和净水厂供水管线。净水厂选址位于城区东北侧3km处,设计规模为1.3×10m3/d,采用混合—沉淀—过滤—加氯加氨消毒净水工艺。净水厂占地面积为6. 25×10 m2,绿化率为40%,主要建(构)筑物有配水井、混合池、反应池、沉淀池、滤池、清水池、加氯间、加氨间、加药间、贮泥池、污泥浓缩池、污泥脱水机房、中控室、化验室及综合办公楼。净水厂供水管线从净水厂清水池至市区供水管网,全长3. 6km。

工程永久占地图8.2×10 m2,主要为取水口、取水泵房、净水厂及沿线排气井和排泥井占地;临时占地2.3×10m2,主要为管沟开挖、弃渣场和临时便道占地。取水泵房现状用地为耕地;原水输水管线沿途为低山丘陵,现状用地主要为耕地、园地和林地,途经3个村庄,穿越河流2处、干渠3处、道路3处;净水厂选址为规划的市政建设用地,现状用地为苗圃;净水厂供水管线主要沿道路和绿化带敷设。原水输水管线工程沿线拟设置2处弃渣场,总占地6.0×10m2,1#弃渣场位于丘陵台地,现状用地为耕地;2#弃渣场位于低谷地,现状用地为草地,渣场平整后进行覆土复耕和绿化。

A水库为山区水库,主要功能为防洪、城镇供水和农业灌溉供水。库区周边主要分布有天然次生林,覆盖率为20%,库区内现有多处网箱养鱼区,库区周边散布有零星养殖户。库区上游现有两个乡镇,以农业活动为主,有少数酒厂、板材加工厂及小规模采石场,上游乡镇废水散排入乡间沟渠。

净水厂内化验室为生活饮用水42项水质指标分析室,常用药品有氰化物、砷化物、汞盐、甲醇、无水乙醇、石油醚以及强酸、强碱等。加药间主要存放聚丙烯酰胺、聚合氯化铝和粉末活性炭,其中,活性炭用于原水水质超标时投加使用。净水厂沉淀池排泥水量为1 900m3/d(含水率为99. 7%),排泥水送污泥浓缩池进行泥水分离,泥水分离排出上清液1 710m3/d,浓缩后的污泥(含水率为97%)经污泥脱水机房脱水后外运(污泥含水率低于80%)。

问题:

1.针对库区周边环境现状,需要采取哪些水源保护措施?

2.说明原水输水管线施工期的主要生态影响。

3.给出污泥浓缩池上清液的合理去向,说明理由。

4.计算污泥脱水机房污泥的脱出水量。

5.净水厂运行期是否产生危险废物?说明理由。

【正确答案】 : 1.针对库区周边环境现状,需要采取的水源保护措施有:

①库区周边进行植树造林,增加覆盖率;

②禁止库区养殖,清理现有的网箱养鱼区、零星养殖户;

③对上游乡镇散排入乡间沟渠的废水采取处理措施,防止排入库区;

④采取措施,防治农业面源污染进入库区;

⑤划定水源保护区;

⑥加强管理,防止生活垃圾及其他生产废物排入库区。

2.原水输水管线施工期的主要生态影响包括:

①施工占用耕地、园地和林地,引起土地利用格局、土地利用类型的改变;

②挖掘作业、人员活动、车辆辗压等造成植被破坏、土壤扰动、土壤侵蚀、水土流失等不利影响,影响农业生态;

③施工穿越河流对水生生态的影响;

④弃渣场占用耕地、草地,造成水土流失、草地植被破坏,同时对农业生态造成不利影响;

⑤管线施工建设造成切割阻隔影响;

⑥管线施工建设对野生动物的惊扰和生境的破坏。

3.(1)污泥浓缩池上清液回流进入净水系统回用。

(2)理由:污泥浓缩池上清液水量大,净水及污泥处理所使用药剂对上清液水质不构成污染,上清液水质简单且水质未发生明显改变,经净水系统处理可达到出水要求。

4.设污泥脱水机房污泥的脱出水量为M,则(1900-1710)×(1-97%)=(1900-1710-M)×(1-80%),M=161.5m3/d。所以污泥脱水机房污泥的脱出水量至少为161.5m3/d。

5.(1)净水厂运行期会产生危险废物。

(2)理由:化验室的药品多为危险化学品,运行期化验室化验水质时会产生废酸、废碱及其盛装物,其他废弃药品及其盛装物等危险废物。

align='center'/>
【考生答案】 :     
【得分】 : 0
【本题解析】 :

【案例题2】(20分)

某公司拟在化工园区新建丙烯酸生产项目,建设内容包括丙烯酸生产线、灌装生产线等主体工程;丙烯罐(压力罐)、丙烯酸成品罐、原料和桶装产品仓库等储运工程;水、电、汽、循环水等公用工程;以及废气催化氧化装置、废液焚烧炉、污水处理站(敞开式)、事故火炬、固废暂存点、消防废水收集池等环保设施。

丙烯酸生产工艺见图2-1,主要原料为丙烯和空气,产品为丙烯酸,反应副产物主要为醋酸、甲醛和丙烷。丙烯酸生产装置密闭,物料管道输送。

G1、G2和G3废气以及物料中间储罐的废气均送废气催化氧化装置处理后经35m高排气筒排放;灌装生产线设置有集气罩,收集的G4废气经10m高排气筒排放。

W1废水(COD<500mg/L)、地坪冲洗水、公用工程排水、生活污水以及间断产生的设备冲洗水(COD约20 000mg/L,含丙烯酸、醋酸等,B/C>0.4,暂存至废水池内,按一定比例掺入)送污水处理站,经生化处理后送化工园区污水处理厂。

项目涉及的丙烯酸和丙烯醛有刺激性气味。废水、废气中丙烯酸、甲醛和丙烯醛为《石油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中的有机特征污染物。

拟建厂址位于化工园区的西北部,当地冬季NW、WNW、NNW风频合计大于30%。经调查,化工园区外评价范围内有7个环境空气敏感点(见表2-1)。

环评机构判定项目环境空气评价工作等级为二级,已在厂址下风向布设了2个环境空气监测点,拟从表2-1中再选择4个敏感点进行冬季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

问题:

1.给出G1废气中的特征污染因子。

2.指出项目需完善的有机废气无组织排放控制措施。

3.项目废水处理方案是否可行?说明理由。

4.从表2-1中选取4个冬季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

【正确答案】 : 1.G1废气中的特征污染因子有:丙烯酸、丙烯醛、丙烯、醋酸、甲醛、丙烷。

2.该项目需完善的有机废气无组织排放控制措施包括:

①丙烯酸成品罐采用浮顶罐或内浮顶罐;

②各储罐、产品槽车、原料和桶装产品仓库内设置有机气体收集装置;

③敞开式污水处理站采取封闭措施、臭气隔离措施,废气经收集处理,达标后排放;

④灌装生产线密闭,加高废气G4排气筒高度(不得低于15m),废气经收集处理,达标后排放。

3.(1)项目废水处理方案不可行。

(2)理由:

①间断产生的设备冲洗水COD约20000mg/L,且含有丙烯酸、醋酸,呈酸性,应单独处理;

②若将间接产生的设备冲洗水掺入废水后送污水处理站处理,会影响处理效率和运行稳定,且不符合分质、分类处理的原则。

4.(1)应选取1#、2#、3#、7#四个监测点位。

(2)分析:由当地NW、WNW、NNW冬季风频之和大于30%,可知该地区的主导风向为西北风。根据大气环境二级评价布点原则,二级评价项目以监测期间所处季节的主导风向为轴向,取上风向为0°,至少在约0°、90°、180°、270°方向上各设置1个监测点,主导风向下风向应加密布点。所以在1#、3#、7#点设监测点。6#在N方向,距厂址最近距离2.5km,2#、4#、5#都在W方向,距厂址最近距离分别为1.3km、2.2km、2.5km,所以只有选择距离最近的2#布点监测。

align='center'/>
【考生答案】 :     
【得分】 : 0
【本题解析】 :

【案例题3】(20分)

拟建连接甲、乙两市的高速公路,采用新建十改扩建方案,全长152km。新建段以甲市为起点,向南布线75km(K0~K75),在K75通过互通H与现有高速公路相接。改扩建段为自互通H向东至乙市的长77km (K75~K152)现有高速公路路段。新建路段为双向四车道,路基宽度24. 5m,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车速100km/h。改扩建路段由双向四车道改为双向六车道,路基宽度由22. 5m改为33. 5m,单侧或双侧加宽,水泥路面改为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车速由现状80km/h提升至100km/h。

工程施工期在K72附近设置1处沥青拌合站,站内设拌合楼、沥青储罐、料场、辅助生产建筑物等。采用间歇式热拌工艺,矿粉、烘干的碎石和砂与经柴油导热油炉加热的沥青在拌合楼内搅拌后出料。

公路K6+000~K9+400路段与西侧已建铁路平行布线,公路红线距铁路外轨中心线60m,距西侧居民点M1临路建筑100m。

公路K30~K45路段经过山岭区,植被以天然林为主,郁闭度较高。其中,K32~K36东侧有一省级自然保护区,公路距保护区边界最近距离为300m,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森林生态系统及野生保护动物大灵猫、林麝。K30~K45路段部分为桥梁、隧道,部分为路堤、路堑,工程可研提出拟在该路段设置动物保护通道。

公路K59~K66路段经过平原区,分布有人工林地、水田、鱼塘、沟渠、小型河流,河流均由西向东流向湖泊L。K61~K62+600东侧有一市级湿地自然保护区,距公路最近距离为500m,主要保护对象为湖泊湿地生态系统及两栖保护动物虎纹蛙和鸟类繁殖地,公路跨越小河处设置桥梁,其他路段采用高路基(平均高度3. 5m)。

公路K145~K146路段向南单侧扩建。居民点M2位于该路段北侧,距离公路红线55m,执行2类声环境质量标准(昼间60dB (A),夜间50dB (A))。原路堤边设有一道声屏障,现状监测降噪效果4dB (A)。在不考虑插入损失情况下,工程运行中期M2的昼、夜噪声预测值分别为63dB (A)、57dB (A)。工程可研针对居民点M2声环境质量中期达标要求,拟保留现有声屏障,增设一道降噪效果相同的声屏障。

拟在居民点M1临路建筑物前1m(距地面1.2m)设噪声监测点,昼夜各测1次(2天),每次20min。在回收的500份公众问卷中有5%的公众建议,K61~K62+600路段架桥替代高路基。

问题:

1.给出沥青拌合过程中的主要大气污染因子。

2.针对居民点M1的监测方案是否合适?说明理由。

3.为确定保护动物通道位置,应了解K30~K45路段哪些生态关键信息?

4.居民点M2采取工程可研提出的降噪措施是否可行?说明理由。

5.K61~K62+600路段方案是否应采纳公众建议?说明理由。

【正确答案】 : 1.沥青拌合过程中主要大气污染因子有:苯并芘、沥青烟、氮氧化物、二氧化硫、TSP(总悬浮颗粒物)、PM10、PM2.5。

2.(1)针对居民点M1的监测方案不合适。

(2)理由:①居民点临路建筑物的类型(如平房、楼房、层数等)、结构、高差、有无围墙及高度等情况未知;

②铁路采取的降噪措施,即铁路与居民点间的降噪设施设置情况未知;

③在居民点M1临路建筑物前1m(距地面1.2m)设噪声监测点应每天昼间监测2次,夜间监测2次;

④应在已建铁路用地西侧边界处设一监测点,铁路与居民点间垂线布点,监测噪声源及衰减情况。

3.为确定保护动物通道位置,应了解K30-K45路段的生态关键信息包括:

①了解该路段区域野生动物的种类、种群数量、分布,个体大小与集体行为,以及食源地、水源地、栖息地、繁殖地、迁徙路线、领地范围等活动规律,重点关注大灵猫、林麝等野生保护动物的情况;

②拟建公路路堤和路堑段是否处于保护动物迁徙通道段;

③了解该路段区域的河流、湖泊、小溪等水源的情况,是否为保护动物的水源地以及取水路线与公路方位的距离;

④该路段的桥梁、隧道、路堤、路堑与动物迁徙路线的距离方位关系。

4.(1)答案一:可行。既有声屏障+增设的一道降噪效果相同的声屏障能够使居民点M2处的声环境质量满足标准要求。

(2)答案二:无法确定。增设的降噪效果相同的声屏障位置不清。

5.(1)K61~K62+600路段方案应采纳公众意见。

(2)理由:

①以桥代替路基可以减少占地,减少取土,减少对湿地水力联系的破坏;

②可满足两栖保护动物虎纹蛙的迁徙活动。

align='center'/>
【考生答案】 :     
【得分】 : 0
【本题解析】 :

【案例题4】(20分)

拟在某工业园区内新建年产1.0×10 kL啤酒厂项目,建设内容包括原料处理车间、糖化车间、发酵车间、包装车间、CO2回收车间、制冷车间、制水车间、锅炉房、污水处理站、原料立仓、瓶箱堆场及办公辅助用房。项目预计2017年10月投产,项目以大米、麦芽、淀粉为主要原料,经糊化、糖化、发酵等工艺生产成品啤酒,生产工艺见图4-1。

制冷车间内设6台螺杆制冷机组和蒸发冷凝系统,制冷系统以氨为制冷剂,运行时氨在线量为7t;氨储存区位于制冷车间外30m处,内设1座10m3的液氨压力储罐,用于补充制冷系统氨消耗,液氨最大储存量为5. 2t。

原料处理车间内,大米、麦芽筛选粉碎过程产生的粉尘收集后送布袋除尘器处理,处理后的废气经1根15m高排气筒排放。大米、麦芽筛选粉碎的粉尘产生量分别为0. 9kg/h和0.7kg/h,设计布袋除尘器除尘效率为95%,排风量为5 000m3/h。

全厂废水包括糊化、糖化、发酵、洗瓶、过滤工序的清洗废水和生活污水,废水量为1 520m3/d,拟送至厂区污水处理站处理,达到《啤酒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预处理标准后送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处理。在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行前,拟将经预处理后的废水经管线直排A河。

该工业园区成立于2015年,规划建设处理规模1.5×10 t/d的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处理园区生产废水,出水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标准后排入A河,预计2017年8月投产;目前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已完成土建工程,因资金问题投产日期将延后。

注:①《啤酒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规定,排入二级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啤酒企业,污水排放执行预处理标准;排入自然水体的啤酒企业,污水排放执行限值标准;②《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规定,氨临界量为10t。

问题:

1.分别指出图4-1中S2、S3、S4的固废属性。

2.指出工程是否有重大危险源?说明理由。

3.计算原料处理车间排气筒粉尘排放浓度和排放速率。

4.给出工程排水方案的2种优化途径,说明理由。

【正确答案】 :

1.S2、S3、S4都属于一般工业固体废物。

2.(1)工程存在熏大危险源。

(2)理由:

①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或临时生产、加工、使用或储存危险化学品,且危险化学品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氨属于危险化学品。

 

 

②储罐与制冷车间的距离为30m,小于规定的距离500m,且二者属于同一单元。③危险物质氨的储存量为7+5.2=12.2(t),大于氨的重大危险源临界量10t。3.原料处理车间排气筒粉尘排放速率=(0.7+0.9)×(1-95%)=0.08(kg/h);排放浓度=

4.工程排水方案的优化途径及理由如下:

(1)提高企业污水处理站处理效率和标准,使污水出水水质达到标准限值,再排入A河。

理由:因为排入自然水体的企业废水必须达到限值标准。

(2)在园区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行前,将预处理后符合要求的废水排入城市污水管网,由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

理由:园区污水处理厂可能在该企业投产后投入运行,采取该方案可临时解决该企业的污水处理问题。

【考生答案】 :     
【得分】 : 0
【本题解析】 :

【案例题5】(20分)

西南地区某山区河流A河为L江的一级支流,共规划4级电站,均采用引水式开发。上游3级电站已建成发电,现拟建第4级电站,与上游第3级电站发电尾水衔接。

拟建电站坝址位于A河河口上游约11. 5km处,距离上游衔接梯级电站坝址18km,坝址处多年平均流量37m3/s,经右岸引水隧洞引至下游10. 5km处建地面厂房发电。拟建坝址下游左岸0.5km有支流B河汇入,以下河段无其他支流。B河河口处多年平均流量5m3/s。拟在支流B河河口上游约1km处修建1座小型取水工程,将支流B河约80%的水量引至电站库区用于发电。电站装机容量10万kW,设计最大坝高35m,水库正常蓄水位1248m,回水长度1.5km,水库面积0.1km2,相应库容113万m3,具有日调节性能,在电力系统中承担日调峰任务。

据调查,拟建电站库尾至A河河口段沿岸无工矿企业,散布有农村居民点与少量耕地和园地,农村人畜饮水及农业生产用水均不在A河干流取用。

根据历史资料记载,A河流域共有6种鱼类,均为喜流水性鱼类,无洄游习性,仅在鱼类产卵季节(3~4月)进行短距离迁移,未发现珍稀濒危与保护物种;鱼类广泛分布于干、支流,资源量丰富,且在各河段分布有多个鱼类产卵场。近期的水生生态现状调查发现,A河流域鱼类种类未发生变化,但受已建3级电站影响,目前鱼类主要分布于拟建电站坝址以下干、支流河段,且仅在A河河口上游0.5km及支流B河河口上游0.3km尚存2处小型鱼类产卵场;已开发河段鱼类资源量严重萎缩。

已审查通过的A河水电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提出,支流B河应划定为A河流域鱼类保护河流,在电站建设项目环评阶段应充分论证需采取的鱼类保护措施。

问题:

1.从水生生态保护角度提出工程方案优化调整意见,并说明理由。

2.指出拟建电站鱼类现状调查的重点范围与时段。

3.指出拟建电站坝下河段水文情势变化对环境的主要影响。

4.提出2项可采取的鱼类保护措施,并说明理由。

【正确答案】 : 1.(1)取消在B河修建小型取水工程的计划。

理由:规划环评已提出支流B河应划定为A河流域鱼类保护河流。

(2)将引水式电站改为堤坝式电站。

理由:引水式电站坝下会产生脱水段或减水段,改为堤坝式电站有利于减缓运行期坝下减、脱水段造成的水生生态不利影响。

(3)优化电站位置(或降低大坝高度或电站低水位运行)。

理由:保障有较长的流水河段,满足喜流水性鱼类生境的要求。

2.(1)拟建电站鱼类现状调查的重点范围:上一级电站大坝至拟建本级电站坝下入A河河口段(或拟建电站库尾至入L江河口段)、支流B河。

(2)拟建电站鱼类现状调查的重要时段:3~4月鱼类产卵及短距离迁移时段、枯水期。

3.拟建电站坝下河段水文情势变化对环境的主要影响包括:

(1)坝下入A河河口上游0.5km处的鱼类产卵场生境改变。

(2)坝下流速变缓,对河道喜流水性鱼类造成不利影响。

(3)水位变化,引水式电站坝下减脱水导致水位降低或河床裸露,影响景观生态;日调节运行下游水位涨落导致水生和两岸陆生生境的改变。

(4)下游土地盐碱化。

4.(1)设置过鱼设施。

理由:大坝阻隔了鱼的迁徙通道。

(2)建设鱼类增殖放流站。

理由:开发河段鱼类资源量严重萎缩。

align='center'/>
【考生答案】 :     
【得分】 : 0
【本题解析】 :
本大题共有 8 道小题 ,当前页: 1 / 2总页数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尾页



   本大题所有小题如下:
您目前得分: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