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级建造师考试网

您好,欢迎您进入唯才网考试中心

用户: 匿名  2025年07月15日

返回首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027-88605621

2019二级建造师《公路工程管理与实务》考前冲刺试卷(三)

( 试卷总分:120 分 ; 共有3大题 ; 考试时间:180分钟 )

试卷说明

单选题 : 选项当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答案

多选题 : 每题的备选项中,有2个或2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个错项,错选,本题不得分;少选,所选的每个选项得0.5分

案例解析题 : 用户在提交试卷后,根据该题的答案和解析进行自我评分

第3大题:案例解析题(共80分)

【案例题1】(20分)

背景资料:
某新建一级公路土方路基工程施工,该工程取土困难。K10+000~K12+000段路堤位于横坡陡于1:5的地面,施工方进行了挖台阶等地基处理,然后采用几种不同土体填料分层填筑路基,填筑至0~80cm,施工方选择细粒土,采用18t光轮压路机,分两层碾压。两层碾压完成后,检测了中线偏位(合格率90%)、纵断高程(合格率85%)、平整度(合格率85%)、宽度(合格率88%)、横坡(合格率92%)和边坡坡度(合格率90%),认定土方路基施工质量合格,提请下一道工序开工。

问题:

1.对于挖台阶处的填筑具体应如何实施?在公路工程中有哪些情况需要进行挖台阶处理?

2.请从强度、水稳定性、透水性三个方面对不同土体填筑路堤施工提出要求。

3.影响土方路基质量最关键的因素是填料和压实,该工程的施工方法对此是否有效控制?为什么?

4.你认为该工程进行现场质量控制的检测是否符合工序检查要求?依据上述检测内容能否认定质量合格?请简述原因。

 

【正确答案】 : 1.地面横坡为1:5~1:2.5时,原地面应挖台阶,台阶宽度不应小于2m。当基岩面上的覆盖层较薄时,宜先清除覆盖层再挖台阶;当覆盖层较厚且稳定时,可予保留。地面横坡陡于1:2.5地段的陡坡路堤,必须检算路堤整体沿基底及基底下软弱层滑动的稳定性,抗滑稳定系数不得小于规范要求的稳定安全系数。否则应采取改善基底条件或设置支挡结构物等防滑措施。

2.(1)强度较大的土应填在上层,强度较小的土应填在下层。

(2)凡不因潮湿或冻融影响而变更其体积的优良土应填在上层。

(3)不同土质混合填筑路堤时,以透水性较小的土填筑于路堤下层时,应做成4%的双向横坡;如用于填筑上层时,除干旱地区外,不应覆盖在由透水性较好的土所填筑的路堤边坡上。

3.该工程未能有效控制压实质量。因为根据选择的填料和压实机具,应该分三层或四层碾压。

4.不符合工序检查的要求。因为分层碾压时,每一压实层都要进行相关检测。不能认定合格,因为存在漏项,漏了压实度和弯沉。

align='center'/>
【考生答案】 :     
【得分】 : 0
【本题解析】 :

【案例题2】(20分)
背景资料:
某施工单位承接了高速公路施工,K8+126处有一座主跨为9×30m预应力混凝土简支空心板梁桥,该桥为旱桥,中间桥墩位于低洼地带,地下水较低,地质条件为硬土。基础采用人工挖孔桩施工工艺,上部结构采用预制吊装,梁体采用后张法施工。在人工挖孔桩施工中发生如下事件:
事件1:依据导线总水准点测量控制网资料和施工设计图上的桩位平面布置图,测定桩位方格控制网和高程基准点,确定好桩位中心,以桩位中心为圆心,以桩身半径画出上部圆周,并撒石灰线作为桩孔开挖尺寸线,桩位线定好后,作好护桩,监理复查认定不合格。
事件2:开挖桩孔应从上到下逐层开挖,先挖中间部分的土方,然后向周边扩挖,有效控制桩孔的截面尺寸,当挖到第一节完毕时,模板预留0.3m以上高出原地面,每节的开挖高度应根据土质和设计而定,一般以0.9~1.2m 为宜。第一节开挖完毕后,支护壁模板,护壁模板支好后应立即浇筑护壁混凝土,护壁材料采用C20混凝土,护壁厚度为10cm,人工浇筑,人工捣实,护壁混凝土应根据气候条件,一般情况下浇灌完毕须经24h后可拆模。挖孔桩示意图如下图所示。

事件3:预应力张拉。将钢绞线穿入波纹管道内(钢绞线下料长度考虑张拉工作长度)进行张拉作业。张拉使用的张拉机及油泵、锚、夹具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并配套使用,配套定期校验,以准确标定张拉力与压力表读数间的关系曲线。按设计要求在两端同时对称张拉,张拉时千斤顶的作用线必须与预应力轴线重合,两端各项张拉操作必须一致。预应力张拉采用“双控”。
事件4:施工单位在第2片梁的张拉过程中,出现钢绞线的断丝现象,据检测,断丝数量超过设计规定的允许数量。
【问题】
1.指出事件1中的错误并改正。
2.事件2中模板预留0.3m 以上高出原地面的原因是什么?
3.写出挖孔桩示意图中A和B的名称。
4.写出事件3中双控指的是什么?
5.事件4中施工单位应该如何处理?
【正确答案】 : 改正:以桩位中心为圆心,以桩身半径加护壁厚度为半径作为桩孔开挖尺寸线。
2.原因是防止地表水流入孔内。
3.A是护壁,B是模板。
4.采用双控,即以张拉力控制为主,以钢束的实际伸长量进行校核。
5.施工单位应对断丝钢束卸荷、退锚、换钢束,重新张拉至设计应力值。
align='center'/>
【考生答案】 :     
【得分】 : 0
【本题解析】 :

【案例题3】(20分)
背景资料:
某施工单位承接的某高速公路合同段中有一座公路隧道。该隧道为单洞双向行驶的四车道深埋隧道,设计净高6.9m,净宽20m,进口桩号为K9+868,出口桩号为K13+218。根据地质勘察报告,隧道穿越的地层有:砂岩、页岩、泥灰岩,其中K10+000~K11+500段还分布有冲刷煤屑、瓦斯包体和含水瓦斯包体,岩层节理及裂隙发育。设计要求采用新奥法施工、分部开挖和复合式衬砌,隧道施工监控量测实施了洞内外观察、周边位移监控。
事件一:施工单位采用双向掘进,对水、电、路、通风等设施进行统一安排,并在正式掘进前完成。通风方式采用大功率通风机将新鲜空气采用风管压送到掌子面,然后将废气从里往外挤出。通风机采用轴流式,其额定风量为2250m³/min,风压为6kPa,发电机功率为2×115kW。风管与风机相匹配,选配φ1500mm(压入)和φ1000mm(吸出)的强力橡胶软管,每节长10m,软风管接头方式为双反边拉链式接头,安装方便、密封性能好。
事件二:隧道施工时的通风,设专人管理。要求做到:保证每人每分钟得到1m³的新鲜空气;隧道内的空气成分每两月至少取样分析一次。
事件三:某日早上7时,1名工人进洞启动设备,产生火花,导致隧道发生瓦斯爆炸,该名工人罹难,所幸洞内当时没有其他作业人员,造成损失约320万元。
事件四:该隧道原设计采用射流式通风方式,经多方论证后,难以满足该隧道的通风质量要求,拟变更为竖井排风式通风,并按相关程序完成了设计变更。
【问题】
1.补充背景中隧道监控量测的必测项目。
2.背景中施工时采用的通风方式属于哪一类?
3.改正事件二中的错误之处。
4.依据现行的《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判断该事故等级。
5.按《公路工程设计变更管理办法》,背景中设计变更属于哪一类变更?说明理由。
【正确答案】 :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隧道监控量测的掌握程度。背景中提到“隧道施工监控量测实施了地质与支护状态观察、周边位移监控。”。根据规范隧道监控量测分为必测项目和选测项目,其中必测项目有四个:地质与支护状态观察、周边位移监控、拱项下沉监控、地表下沉监控。
2.风管式通风。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隧道通风防尘及水电作业。隧道施工过程中应实施机械通风,必须具有通风机和风道,按照风道的类型和通风安装位置,有如下几种通风方式:
(1)风管式通风
风流经由管道输送,分为压力式、抽出式和混合式三种方式。
风管式通风的优点是设备简单、布置灵活、易于拆装,故为一般隧道施工采用。但由于管路的增长及管道的接头或多或少都有漏风,若不保证接头的质量,就会造成因风管过长而达不到要求的风量。
(2)巷道式通风
这种方法适用于有平行坑道的长隧道,其特点是:通过最前面的横洞和平行导坑组成一个风流循环系统,在平行导坑洞口附近安装通风机,将污浊空气由导坑抽出,新鲜空气由正洞流入,形成循环风流。另外,对平行导坑和正洞前面的独头巷道,再辅以局部的内管式通风,这种通风方式断面大、阻力小,可提供较大的风量,是目前解决长隧道施工通风比较有效的方法。
(3)风墙式通风
这种方法适用于较长隧道。当管道式通风难以解决又无平行导坑可利用,则可利用隧道成洞部分较大的断面,用砖砌或木板隔出一条2~3㎡的风道,以减小风管长度、增大风量,满足通风要求。
背景中“事件一:施工单位采用双向掘进,对水、电、路、通风等设施进行统一安排,并在正式掘进前完成。通风方式采用大功率通风机将新鲜空气采用风管压送到掌子面,然后将废气从里往外挤出……”显然是介绍采用压入式风管通风。
3.保证每人每分钟得到1.5~3㎡的新鲜空气;隧道内的空气成分每月至少取样分析一次。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通风、防尘安全要求。隧道施工中的通风、防尘、照明、排水及防火、防瓦斯安全要求有:
(1)隧道施工时的通风,应设专人管理。保证每人每分钟得到1.5~3㎡的新鲜空气;隧道内的空气成分每月至少取样分析一次,风速、含尘量每月至少检测一次。
(2)无论通风机运转与否,严禁人员在风管的进出口附近停留,通风机停止运转时,任何人不得靠近通风软管行走和在软管旁停留,不得将任何物品堆放在通风管或管口上。
(3)施工时宜采用湿式凿岩机钻孔,用水炮泥进行水封爆破以及湿喷混凝土等有利于减少粉尘浓度的施工工艺;在凿岩和装碴工作面上应做好防尘工作,放炮前后应进行喷雾与洒水,出碴前应用水淋透碴堆和啧湿岩壁;在吹入式的出风口,宜放置喷雾器。
4.一般事故。理由:是指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公路工程施工安全事故等级划分与报告的规定。根据国务院《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493号令),自2007年6月1日起施行。公路工程施工安全事故报告的规定如下(节选):
第三条根据生产安全事故(以下简称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事故一般分为以下等级:
(1)特别重大事故,是指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下同),或者1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2)重大事故,是指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3)较大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4)一般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5.属于特长隧道。按《公路工程设计变更管理办法》,背景中设计变更属于重大设计变更。理由:该隧洞长度大于3000m,属于特长隧洞;特长隧道的数量或通风方案发生变化的,属于重大设计变更。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变更管理制度的掌握程度。
隧道按照长度分为特长隧道:L>3000m,长隧道:3000≥L≥1000m,中隧道:1000
>L>500m,短隧道:L≤500m。背景中隧道长度为应根据进出口里程桩号相减得到:
13218-9868=3350m,属于特长隧道。按《公路工程设计变更管理办法》,公路工程设计变更分为重大设计变更、较大设计变更和一般设计变更。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重大设计变更:连续长度10km以上的路线方案调整的;特大桥的数量或结构形式发生变化的;特长隧道的数量或通风方案发生变化的;互通式立交的数量发生变化的;收费方式及站点位置、规模发生变化的;超过初步设计批准概算的。 align='center'/>
【考生答案】 :     
【得分】 : 0
【本题解析】 :

【案例题4】(20分)

背景资料:
某施工单位承接了某二级公路桥梁工程,施工单位按照合同工期要求编制了网络图,如图所示(时间单位:d),并经监理工程师批准后实施。


施工过程中,发生了如下事件:
事件1:工作D(1号台基础)施工过程中,罕见特大暴雨天气使一台施工机械受损,机械维修费2万元,同时导致工作D实际时间比计划时间拖延8d。
事件2:施工单位租赁的施工机械未及时进场,使工作F(1号台身)实际时间比计划时间拖延8天,造成施工单位经济损失2000元/d。
事件3:业主变更设计,未及时向施工单位提供图纸,使工作E(0号台身)实际时间比计划拖延15d,造成施工单位经济损失1600元/d。
事件4:项目部在明挖基坑施工过程中有如下几点要求:
(1)坑壁边缘应留有护道,动荷载距坑边缘不小于0.5m;
(2)基坑施工不可延续时间过长,自开挖至基础完成,应抓紧时间连续施工;
(3)如用机械开挖基坑,应一次性挖至基底标高。
【问题】
1.根据网络图计算该工程的总工期,并指出关键路线。
2.分别分析事件1、2、3对总工期的影响,并计算施工单位可获得的工期补偿。
3.分别分析施工单位能否就事件1、2、3导致的损失向业主提出索赔,说明理由,并计算索赔金额。

【正确答案】 : 2.事件1对总工期没有影响,因为工作D有10d的总时差,延误10-8=2d.
事件2对总工期有影响,会使总工期延长8d,因为工作F为关键工作。
事件3对总工期有影响,会使总工期延长5d,因为工作E有10d的总时差,延误15-10=5d。
施工单位可获得的工期补偿为5d。
3.就事件1导致的损失,施工单位不能向业主提出索赔。
理由:不可抗力发生后,施工机械的损失由施工单位承担。
就事件2导致的损失,施工单位不能向业主提出索赔。
理由:施工单位租赁的施工机械未及时进场属施工单位的责任。
就事件3导致的损失,施工单位能向业主提出索赔。
理由:施工图纸的延误属业主的责任。
索赔金额=15×1600-24000元。
align='center'/>
【考生答案】 :     
【得分】 : 0
【本题解析】 :
本大题共有 4 道小题 ,当前页: 1 / 1总页数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本大题所有小题如下:
您目前得分:1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