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级建造师考试网

您好,欢迎您进入唯才网考试中心

用户: 匿名  2025年07月14日

返回首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027-88605621

2019年一级建造师《公路工程管理与实务》考前冲刺卷(四)

( 试卷总分:160 分 ; 共有3大题 ; 考试时间:180分钟 )

试卷说明

单选题 : 选项当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答案

多选题 : 每题的备选项中,有2个或2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个错项,错选,本题不得分;少选,所选的每个选项得0.5分

案例解析题 : 用户在提交试卷后,根据该题的答案和解析进行自我评分

第3大题:案例解析题(共120分)

【案例题1】(20分)
背景:
某施工单位承接了二级公路一桥隧相连项目,其中桥梁桥跨布置为(65+120+65)m,③号桥台紧邻隧道进口洞门。隧道全长910m,净宽12m,净高5m,单洞双向两车道,最大埋深100m,进、出口50m范围内埋深均小于20m(属浅埋隧道)。桥跨布置与隧道围岩级别及其长度、掘进速度如图1所示。

该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生了如下事件:
事件1:桥梁为T型刚构,采用挂篮悬臂浇筑,设计文件要求悬臂浇筑须对称平衡。中跨、边跨合拢段长度均为2m,靠近桥台4m梁段采用现浇施工。
事件2:隧道掘进工期为1 2个月,采用进、出口双向开挖,但最后30m为单向开挖。由于受③号桥台施工限制,决定先由A作业队从出口向进口方向掘进,待③号桥台施工完成后,立即由B作业队从进口掘进,且最后30m决定由B作业队单独完成。
事件3:洞口工程施工包括以下工序:(1)截水沟施工;(2)边、仰坡开挖;(3)套拱及长管棚施工;(4)边、仰坡防护。
事件4:A作业队在进洞30m后,现场负责人决定将开挖方法由台阶法改为全断面法。
【问题】
1.事件1中,主跨悬臂浇筑施工是否需要在墩梁处采取临时固结措施?说明理由。
2.事件1中,边跨4m现浇梁段应采用何种方法施工?说明本桥合拢顺序。
3.事件2中,为保证隧道掘进工期,③号桥台施工最迟应在A作业队掘进开工后多少个月完成?(列式计算,计算结果小数点后保留一位)
4.写出事件3中洞口工程施工的正确顺序。(用编号表示即可)
5.事件4中,改变后的开挖方法是否合理?说明理由。
【正确答案】 : 因为O号块与桥墩是固结的,已具有抗弯能力。
2.支架法(或托架法,或钢管柱法。)
合龙顺序应按设计要求办理,设计无要求时,一般先边跨,后次中跨,再中跨。故本桥
台合拢顺序:先边跨后中跨。
3.B作业队完成最后30m掘进时间30÷60=0.5个月。
A作业队最长掘进时间:12 -0.5=11.5个月。
A作业队最长掘进距离:40×5+60×6.5=590m。
B作业队最短掘进长度:910-590=320m。
B作业队掘进需要最短时问:200/40+120/60=7个月。
最多迟后时间为12-7=5个月。
即:③号桥台施T最迟在A作业队掘进开工后5个月完成。
4.正确顺序:①→②→④→③。
5.不合理。
因为进洞30m处尚处于浅埋段,根据相关规范规定,浅埋段不应采用全断面法开挖(或:浅埋段采用全断面法开挖不安全;或:浅埋段采用全断面法开挖易塌方)。
align='center'/>
【考生答案】 :     
【得分】 : 0
【本题解析】 :

【案例题2】(20分)
背景:
某施工单位承接了一级公路某标段施工任务,标段内有五座多跨简支桥梁。桥梁上部结构均采用20cm先张预应力空心板,五座桥梁共计35跨,每跨空心板数量均为20片。施工单位在路基上设置了如图2所示的预制场,所有空心板集中预制。为节省费用,编制的施工组织设计中要求张拉端钢绞线用连接器连接并重复使用。

施工中还有如下事件发生:
事件1:施工单位定制了8套模板(外模8套,充气式胶囊内模8套)循环重复使用,设定每片空心板预制周期为7d,整个预制施工采取平行流水作业。前20片空心板预制施工横道图如图3所示。

事件2:施工单位制定的空心板预应力施工操作要点如下:
(1)预应力张拉采用两套千斤顸、油泵施工,张拉前只要分别对千斤顶、油泵进行检查,即可用于预应力张拉。
(2)预应力张拉采用双控,以张拉力控制为主,以钢绞线的计算伸长量进行校核。
(3)混凝土浇筑完成后,按要求及时拆除外模和内模胶囊,采用与空心板同条件养护的试块进行强度评定。
(4)混凝土试块达到设计强度的70%时,使用砂轮锯切断钢绞线放张,
事件3:空心板预制中,发现有5片空心板顶板厚度只有7cm(设计厚度为10cm),施工单位立即组织技术人员召开现场会,排除了外模板制作与安装、混凝土施工、台座变形等因素,查找到事故原因后,及时解决了问题。
【问题】
1.写出图2中设施A的名称。
2.事件1中,计算所有空心板预制完成的工期。
3.逐条判断事件2中空心板预应力施工操作要点的正误,并改正错误之处。
4.事件3中,分析空心板顶板厚度不足的原因。
【正确答案】 : 2.工期=34×7+9 =247d。.
3.事件2中,要点(1)错误。改正:张拉前对千斤顶、油泵进行配套标定,才能使用。
事件2中,要点(2)错误。改正:预应力张拉采用双控,以张拉力控制为主,应以钢绞线的实际伸长量进行校核。
事件2中,要点(3)正确。
事件2中,要点(4)错误。改正:混凝土试块达到设计规定强度,设计未规定时,不得低于设计强度的75%;采用千斤顶放张(或砂箱法放张)。
4.固定充气胶囊的钢筋不牢固或钢筋数量不足,内模气囊上浮导致顶板偏薄。
align='center'/>
【考生答案】 :     
【得分】 : 0
【本题解析】 :

【案例题3】(20分)
背景:
某施工单位承建了某高速公路路面工程,其主线一般路段及收费广场路面结构设计方案见表1。

本项目底基层厚度为20cm,工程数量为50万M2。施工单位在底基层施工前完成了底基层水泥稳定碎石的配合比等标准试验工作,并将试验报告及试验材料提交监理工程师中心试验室审批。监理工程师中心试验室对该试验报告的计算过程复核无误后,批复同意施工单位按标准实验的参数进行底基层的施工。
本项目最终经监理工程师批复并实施的底基层水泥稳定碎石施工配合比为:水:水泥:碎石(10~30mm):碎石(5~10mm):石屑(0~5mm)=5,8:3.8:48:10:42,最大干密度为2.4 g/CM3,底基层材料的施工损耗率为1%。
【问题】
1.按组成结构分,本项目上面层、中面层分别属于哪一类沥青路面结构?
2.写出路面结构设计方案表中括号内A、B对应的面层设计指标的单位。
3.写出路面结构设计方案表备注②中所指功能层C、D的名称,并说明设置封层的作用。
4.监理工程师中心试验室对底基层水泥稳定碎石配合比审批的做法是否正确?说明理由。
5.计算本项目底基层水泥稳定碎石的水泥需用量为多少吨?(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正确答案】 : 2.路面结构设计方案表中括号内A为水泥路面抗弯拉强度,单位为MPa;B为沥青混凝土路面弯沉值,单位为0.01mm。
3.路面结构设计方案表备注②所指功能层C为粘层,D为透层。
设置封层的作用包括:(1)封闭某一层起着保水防水作用;(2)起基层与沥青表面层之间的过渡和有效联结作用;(3)路的某一层表面破坏离析松散处的加固补强;(4)基层在沥青面层铺筑前,要临时开放交通,防止基层因天气或车辆作用出现水毁。
4.监理工程师中心试验室对底基层水泥稳定碎石配合比审批的做法不正确。
监理工程师中心试验室应在承包人进行标准试验的同时或以后,平行进行复核(对比)试验,以肯定、否定或调整承包人标准试验的参数或指标。
5.根据底基层水泥稳定碎石施工中水泥的配合比为3.8,则本项目底基层水泥稳定碎石的水泥需用量=0.2×500000×(1+1%)×2.4×3.8÷(3. 8+48+10+42)≈8874. 0t。 align='center'/>
【考生答案】 :     
【得分】 : 0
【本题解析】 :

【案例题4】(30分)
背景:
某施工单位承接了一段路基工程施工,其中K8+780~K8+810为C20片石混凝土重力式挡土墙,墙高最高为12m,设计要求地基容许承载力不小于0.5MPa。片石混凝土挡土墙立面示意图如图4所示。挡土墙施工流程为:施工准备→测量放线→基槽开挖→验基→地基承载力检测→测量放线→搭脚手架→立模加固→浇筑混凝土并人工摆放片石→拆除模板交验→养护。

施工中,采用挖掘机开挖基槽,分段开挖长度根据现场地质情况确定。机械开挖至基底设计标高以上0.3m时,重新进行测量放线,确定开挖正确且不偏位的情况下改用人工清理基底,开挖至设计标高后,用蛙式电动夯将基底夯实,使压实度达到90%以上,检测基底承载力,发现部分基底承载力为0. 45MPa。地下水对该基槽无影响。
模板采用钢模板分片拼装后,再按设计位置分段拼装,模板在安装前进行了打磨、并刷脱模剂。每段拼完后,四边挂线调整模板直顺度,符合质量要求后固定。
施工单位采用拌和站集中拌制混凝土,搅拌运输车运输混凝土,混凝土到达现场后,通过溜槽灌注,混凝土自由落体高度不大于2m。采用插入式振动棒振捣密实。混凝土分层浇筑,每层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加填一层片石。片石在填放前用水冲洗干净,片石的强度不小于30MPa,片石的最大尺寸不大于结构最小尺寸的1/4,最小尺寸不小于15cm。
施工单位在施工中注重控制片石投放质量,保证了净间距不小于15cm,片石与模板间的净间距不小于25cm,片石体积不超过片石混凝土总体积的30%。
拆模在混凝土强度达到2. 5MPa进行,同时考虑拆模时混凝土的温度(由水泥水化热引起)不能过高。模板的拆除顺序遵循先支先拆、后支后拆的原则进行。拆模后,混凝土表面局部出现蜂窝缺陷,但确认施工过程中未出现漏浆及模板变形、跑模现象。
【问题】
1.判断挡土墙位于路基左侧还是右侧,并说明理由。写出图中构造A的名称。
2.提出该项目基底承载力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的工程处理措施。
3.指出片石混凝土浇筑与拆模中的错误并改正。
4.分析混凝土表面局部出现有蜂窝缺陷的可能原因。
5.除测量工与实验工外,写出该挡土墙施工还需要配置的技术工种。
【正确答案】 : 构造A为沉降缝与伸缩缝。
2.该项目基底承载力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的处理措施:
(1)超挖换填水稳性好、强度高的材料。
(2)掺加水泥、石灰等进行土壤改良。
(3)增大压实功率,提高压实度。
(4)设置片石混凝土等扩大基础。
3.“片石体积不超过片石混凝土总体积的30%”错误,应为“片石体积不超过片石混凝土总体积的20%"。
“模板的拆除顺序遵循先支先拆、后支后拆的原则进行”错误,应为“模板的拆除顺序遵循先支后拆、后支先拆的顺序进行”.
4.混凝土表面局部出现有蜂窝缺陷的可能原因有:
(1)振捣设备选择不合理。
(2)过振。
(3)漏振(欠振)。
(4)材料计量不准确。
(5)拌合不均匀(拌合时间不够)。
(6)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不合理。
5.架子工、模板工、混凝土工、机修工、电工。 align='center'/>
【考生答案】 :     
【得分】 : 0
【本题解析】 :

【案例题5】(30分)
背景:
某高速公路隧道为双线分离式隧道。左线起讫桩号为ZK9+680~ZK10+303,全长623m;右线起讫桩号为YK9+683~YK10+305,全长622m。隧道净空宽度为10m,净空高度为6. 49m。该隧道右线(地质)纵断面图如图5所示。

图5中水文、地质概况如下:
A段:围岩为中风化灰岩,岩质坚硬,岩体破碎,属浅埋层。[BQ]=280~330。存在少量裂隙水。
B段:围岩为弱风化灰岩,岩质坚硬,岩体呈块体,完整性好。[BQ] =390~440。存在裂隙水,以渗水为主。
C段:围岩为中、弱风化灰岩,岩质坚硬,岩体呈块体、破碎状,存在Fl断裂破碎带。[BQ] =220~245。以渗水为主,可能产生瞬时涌水。
根据围岩分级的综合评判方法,该右线隧道围岩分布有Ⅲ、Ⅳ、V级围岩。为确定YK9+730~YK9+790段施工方法,承包人对预裂爆破和光面爆破的工艺特点进行了比较见表2,结合本段的地质特点,决定采用预裂爆破方案施工。

根据水文、地质条件以及开挖断面的宽度,承包人拟对YK9+790~YK9+974段采用全断面开挖施工。初次支护采用“钢筋网片十喷射混凝十锚杆”方案。
【问题】
1.根据背景资料中水文、地质概况,分别判断A、B、C段围岩级别。
2.改正表1中的错误描述(按“XX(方案)的XX(比较项目)改为……”描述)。
3.承包人拟对YK9+790~YK9+974段采用全断面开挖的做法是否合理?结合水文、地质概况简要说明理由。
4.结合资料中的水文、地质条件,指出右线隧道施工中的潜在安全事故。
5.当Fl断裂破碎带产生瞬时涌水时,可以采取哪些辅助施工处理方法?
【正确答案】 : 2.预裂爆破的起爆顺序“周边眼→辅助眼→掏槽眼”改为“周边眼→掏槽眼→辅助眼”。
光面爆破的钻眼工程量改为小。
预裂爆破的钻眼工程量改为大。
3.承包人拟对YK9+790~YK9+974段采用全断面开挖的做法不合理。
理由:根据地质水文条件,有渗水,隧道前方有破碎带,全断面开挖震动大可能引发地质灾害。根据背景资料所给出的条件可知本隧道断面大于50M2,而围岩等级为Ⅲ级,对断面要求为50 M2以下。
4.隧道施工质量安全事故:涌水、塌方、突泥、岩爆、突水、洞内泥石流、塌方冒顶等。
5.当F1断裂破碎带产生瞬时涌水时,可采取的辅助施工处理方法有:超前钻孔和辅助坑道排水、超前小导管预注浆、超前围岩预注浆堵水、井点降水和深井降水。
align='center'/>
【考生答案】 :     
【得分】 : 0
【本题解析】 :
本大题共有 5 道小题 ,当前页: 1 / 1总页数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本大题所有小题如下:
您目前得分:3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