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隧道监控量测的掌握程度。背景中提到“隧道施工监控量测实施了地质与支护状态观察、周边位移监控。”。根据规范隧道监控量测分为必测项目和选测项目,其中必测项目有四个:地质与支护状态观察、周边位移监控、拱项下沉监控、地表下沉监控。
2.风管式通风。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隧道通风防尘及水电作业。隧道施工过程中应实施机械通风,必须具有通风机和风道,按照风道的类型和通风安装位置,有如下几种通风方式:
(1)风管式通风
风流经由管道输送,分为压力式、抽出式和混合式三种方式。
风管式通风的优点是设备简单、布置灵活、易于拆装,故为一般隧道施工采用。但由于管路的增长及管道的接头或多或少都有漏风,若不保证接头的质量,就会造成因风管过长而达不到要求的风量。
(2)巷道式通风
这种方法适用于有平行坑道的长隧道,其特点是:通过最前面的横洞和平行导坑组成一个风流循环系统,在平行导坑洞口附近安装通风机,将污浊空气由导坑抽出,新鲜空气由正洞流入,形成循环风流。另外,对平行导坑和正洞前面的独头巷道,再辅以局部的内管式通风,这种通风方式断面大、阻力小,可提供较大的风量,是目前解决长隧道施工通风比较有效的方法。
(3)风墙式通风
这种方法适用于较长隧道。当管道式通风难以解决又无平行导坑可利用,则可利用隧道成洞部分较大的断面,用砖砌或木板隔出一条2~3㎡的风道,以减小风管长度、增大风量,满足通风要求。
背景中“事件一:施工单位采用双向掘进,对水、电、路、通风等设施进行统一安排,并在正式掘进前完成。通风方式采用大功率通风机将新鲜空气采用风管压送到掌子面,然后将废气从里往外挤出……”显然是介绍采用压入式风管通风。
3.保证每人每分钟得到1.5~3㎡的新鲜空气;隧道内的空气成分每月至少取样分析一次。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通风、防尘安全要求。隧道施工中的通风、防尘、照明、排水及防火、防瓦斯安全要求有:
(1)隧道施工时的通风,应设专人管理。保证每人每分钟得到1.5~3㎡的新鲜空气;隧道内的空气成分每月至少取样分析一次,风速、含尘量每月至少检测一次。
(2)无论通风机运转与否,严禁人员在风管的进出口附近停留,通风机停止运转时,任何人不得靠近通风软管行走和在软管旁停留,不得将任何物品堆放在通风管或管口上。
(3)施工时宜采用湿式凿岩机钻孔,用水炮泥进行水封爆破以及湿喷混凝土等有利于减少粉尘浓度的施工工艺;在凿岩和装碴工作面上应做好防尘工作,放炮前后应进行喷雾与洒水,出碴前应用水淋透碴堆和啧湿岩壁;在吹入式的出风口,宜放置喷雾器。
4.一般事故。理由:是指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公路工程施工安全事故等级划分与报告的规定。根据国务院《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493号令),自2007年6月1日起施行。公路工程施工安全事故报告的规定如下(节选):
第三条根据生产安全事故(以下简称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事故一般分为以下等级:
(1)特别重大事故,是指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下同),或者1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2)重大事故,是指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3)较大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4)一般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5.属于特长隧道。按《公路工程设计变更管理办法》,背景中设计变更属于重大设计变更。理由:该隧洞长度大于3000m,属于特长隧洞;特长隧道的数量或通风方案发生变化的,属于重大设计变更。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变更管理制度的掌握程度。
隧道按照长度分为特长隧道:L>3000m,长隧道:3000≥L≥1000m,中隧道:1000
>L>500m,短隧道:L≤500m。背景中隧道长度为应根据进出口里程桩号相减得到:
13218-9868=3350m,属于特长隧道。按《公路工程设计变更管理办法》,公路工程设计变更分为重大设计变更、较大设计变更和一般设计变更。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重大设计变更:连续长度10km以上的路线方案调整的;特大桥的数量或结构形式发生变化的;特长隧道的数量或通风方案发生变化的;互通式立交的数量发生变化的;收费方式及站点位置、规模发生变化的;超过初步设计批准概算的。 align='center'/>